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里写林黛玉的诗文赏读


[ 此文发表于《散文百家》(2020年4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3-1041/I,L 国际标准
刊号ISSN 1003-6652), 原文5380字左右,后删减至3750字左右。]


摘要:
出于兴趣,笔者把《红楼梦》里写林黛玉的经典诗文找出来进行简要的赏读,试图表达出自己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理解与欣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关键词:林黛玉 诗歌 赏读 人物


对于《红楼梦》,读过没读过的人,有了电视剧的原因,对里面的主要人物,可以说也都耳熟能详了。尤其是里面的两位女主角,林黛玉与薛宝钗,大家也是各有褒贬,各有所好。对于这两位人物,后世可以说分成了两派——拥林派、拥薛派。我平时阅读和分析人物尽量客观。不过透露一点,我是拥林派,这才会写这篇专找写林黛玉的诗进行赏读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旨意、宝黛性格、艺术风格上均存在差异。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因此,胡适、俞平伯、顾颉刚、吴世昌、周汝昌、李希凡、蔡义江等学者把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给了高鹗。现在通行的便是曹雪芹八十回之后又四十回的高鹗续本。后四十回比较直接明显,比不上前八十回的含蓄深意。故下文中所找诗文均出自前八十回,八十回往后不论诗。


一、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三回


“蹙”,音促,皱眉之意;罥,音试卷之卷,取其缠绕之意。唐代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高者挂罥长林梢”一句即是此意。但“罥”字也是有争议的。有版本写作“笼”,有版本写作“罥”,红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笼”字比较通俗,少了一些神韵,“罥”字却有飘逸的感觉,形容黛玉的眉若一缕轻烟缠绕。


这是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眼中看到的形象。其他人眼里的黛玉前面也都写到了,作者唯独借宝玉之眼看到的形象描写独树一帜,这段描写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诗来看。如此对仗如此工整,不说它是诗又该是什么呢?并且写出了黛玉的忧郁多泪之态,对其病态美的描写可谓达到了极致,更何况还写出了黛玉的聪明。总之,这看似简单的几句,概括了黛玉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孤单敏感、脆弱无依的现状。读了这几句,设若你是男生,会怎样想象黛玉的形象?如果你是女生,又该怎么演绎这种形态?个人认为这段诗性描写古今无出其右者。


脂砚斋此处旁批曰:“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其更有眉批曰:“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这才是曹雪芹安排宝玉这最主要人物后出场的用意。


二、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第五回


贾宝玉在第五回梦游幻境时看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写晴雯的判词不懂,又看了副册里写袭人、香菱的两首判词还是不懂之后,方拿起正册来看。接下来正册里写十二个比较主要的人物的诗均详细呈现,宝玉在正册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合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这首判词。后面的都是单写,唯独林薛二人合写。如果说给这部书的女主角颁奖的话,曹雪芹颁发了一个双黄蛋,双女主。


“可叹停机德”,此句写薛宝钗有相夫教子之美德,用了《后汉书·烈女传》中乐羊子的妻子割织机上的布劝勉丈夫继续求学的典故。“堪怜咏絮才”,这句写黛玉的诗心才华,用了《世说新语》中谢道韫把下雪比做“柳絮因风起”的典故。后两句更明显了,“玉带林”倒过来直接就是林黛玉的谐音,好比玉带挂在林中,不被发现与赏识;“金簪”寓指“宝钗”,“雪”,谐音“薛”,另一个好比金簪埋在雪中,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令人扼腕。


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写,大家不觉得达到了很好的对立统一的效果吗?一个稳重大方,恪守妇德;一个聪明美丽,敏感多情。这两人各有各的美,因此才有了后世的“拥林派”和“拥薛派”。曹雪芹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极为成功,各有特点,而林、薛二人可以说是这部书中的两朵绝世仙姝,无人能盖过这二人的光芒。


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五回


“红楼梦十二曲”是对前面十二判词的具体阐发。但在十二曲之前,贾宝玉先听到看到的还有两首,一首是“红楼梦引子”,一首便是这“终身误”了。


这首曲子是以宝玉的口吻写的,周围人促成了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无奈自己只念念不忘跟自己有着木石前盟的林黛玉。虽然薛宝钗也可谓是高士,也可谓贤良淑德,也抵不上林黛玉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晶莹雪”,一方面指明薛,一方面指明薛之冰冷,跟宝玉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寂寞林”,一方面指明林,一方面交待了林的寂寞孤独冷。宝玉每天面对着端庄稳重的宝钗,却始终忘不了聪明美丽孤独寂寞早已仙逝的黛玉。


当然,放到现代来看,或许贾宝玉会被骂,就像张爱玲笔下的男人心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的。但我们可以为贾宝玉开脱啊,他不是故意的,他是被瞒被骗被逼的,在那个时代,他没有独立能力,没能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


“齐眉举案”,这个典故是汉代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每次孟光做了了饭,煮好了茶水,都会把托盘举到齐眉高的地方恭请丈夫享用。我从中理解的不是夫妻和睦,也不是相敬如宾,而是单敬如主人,是女人跪着的姿态,是没有爱情在里面的。


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了,即使婚后薛宝钗做得很完美,终究不是贾宝玉想要的“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十九回回目)那样的日常。


四、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五回


看题目便知,这首曲子主要是写颦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阆苑,仙人居住的地方。一个是仙境里美丽的花朵,一个是没有瑕疵的美玉,没有缘份为什么会如此相聚?要说有缘分的话,大家为什么不让我们在一起?唉!哭死算了!


宝玉与黛玉认识在先,感情萌芽发在先,无奈宝钗后来居上,在长辈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更何况宝钗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如果让做婆婆的在黛玉与宝钗之间选一个当儿媳的话,估计绝在多数当母亲的都会选宝钗的。


所以,这首曲子便唱尽了宝玉与黛玉内心的凄苦无奈,他们的爱情也成了镜花水月,难以实现。在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此曲词作为插曲更是经典。


五、

哭花阴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第二十六回


这首诗出在第二十六回回末,林黛玉去访宝玉,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听到里面又传出宝玉与宝钗的笑语之声,自己一时想得多了,便在那墙边花阴之下悲泣起来。


就像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外在具象来描摹情感;林黛玉这一哭,也是把花感动得落了地,把附近枝上的宿鸟栖鸦惊飞了。更为第二十七回那首经典的《葬花吟》的诞生做了铺垫。这首诗和那首同样比较长的《秋窗风雨夕》我先不做分析,留着到下一篇以林黛玉的口吻所做的诗里再去细说。


六、

芙蓉女儿诔

(文本略)

——第七十八回


这篇诔文实在太长,算上前序后歌,字数竟有1613字。这篇赋体文在作法上模仿楚辞特别是屈原的作品,是全书诗词文赋中最长的一篇。从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文学才能,他能驾驭各种不同的文体。


当然,有读者或许要问了,这篇诔文不是宝玉写给死去的晴雯的吗?


但凡涉猎过红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流传甚为广泛的说法,“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正因眉眼像黛玉才被王夫人逼迫至死。病中的她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后,
凄惨地死在表哥家里。小丫鬟为讨好宝玉,告诉宝玉晴雯是专管芙蓉花的花神,这才
有了《芙蓉女儿诔》。


曹雪芹又安排黛玉在夜晚宝玉祭奠诵读完毕后从山石后现身,还写道:


那小丫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唬得宝玉也忙看时,究竟是人是鬼,且听下回分解。


这几句已经在暗示晴雯与黛玉之间的相像了。这一回到这里便结束了,引出第七十九回开头,黛玉现身对宝玉的诔文称奇,还特意强调其中的四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跟宝玉商量这几句该怎么改,最终宝玉受黛玉启发,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没想到黛玉听了却是脸上变色,心中有狐疑。她虽面上点头称妙,但其内心是不是有了一种预感?


曹雪芹用尽笔力,都在告诉我们黛玉的结局,将与晴雯极为相似。或者说,用晴雯的死来暗示黛玉的悲惨结局。最了解曹雪芹的脂砚斋也评说:“知虽诔晴雯,实乃
诔黛玉也。”


从小学时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到后来一二十年的反复读起,也研读各位名家的红学研究书籍,到现在烙在我心头的,就是林黛玉的形象。我也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
寞林”啊!

  • 参考书目:
  • 《红楼梦》(足本典藏)——延边大学出版社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

即使婚后薛宝钗做得很完美,终究不是贾宝玉想要的“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的日常。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欢迎来到逸兰亭文学社

这里是临沂一中逸兰亭文学社线上社刊站点。欢迎!

Designed with WordPress.